当前位置:首页  > 理财助手  > 投资者教育  > 正文

涉证券期货虚假投资理财诈骗典型案例及防骗风险提示

时间:2025-06-26   来源:重庆监管局

目前,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虚假投资理财类诈骗案件占比大、涉案金额高,受骗群众遭受较大经济损失。重庆证监局提醒您:选择合法机构开展证券期货投资,远离非法机构和平台,加强对机构、人员资质等信息的核实,警惕非法营销,谨防上当受骗。

一、典型案例

案例一:2025年1月3日,李某接到一陌生号码电话,对方自称有股票“内幕信息”,可以带其炒股赚钱。在对方引导下,李某下载“一企聊”APP与对方联络,同时下载名为“XBZQ”的虚假投资APP进行炒股。2025年1月14日至1月20日期间,李某向指定账户转账10次,后发现无法提现,共计被骗141万元。

案例二:2025年3月初,王某在浏览手机微信时看到一荐股投资的微信公众号,被对方引诱下载“信源密信”和“默往企业版”APP,并进入群聊跟随“炒股专家团队”学习炒股知识。其后,王某又下载了一款名为“HAJJ”的虚假投资APP,并在其中充值炒原始股。2025年3月28日至4月2日,王某被以线下交付现金的方式诈骗400万元。

案例三:2025年3月14日,冯某在家中接到一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某证券公司“客服”,称为方便沟通,引导冯某下载社交软件“随行聊”后添加好友。诈骗分子每日向冯某推荐炒股盈利信息,逐步取得其信任,推荐其下载名为“CCJG”的虚假投资APP进行充值炒股。冯某自2025年2月24日至3月7日期间,在“CCJG”APP充值共计350万元,发现无法提现后意识到被骗。

二、诈骗手法

第一步:不法分子通过各种网络社交软件、短视频平台等投放广告吸引或直接通过电话、短信等联系投资者,化身“投资理财专家”或假冒合法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从业人员,引导投资者添加好友。

第二步:不法分子通过聊天交流投资经验、拉入投资群聊、直播授课、宣称提供相关服务等多种方式,声称“保本高收益”“提供机构通道”“一级账户”“指导交易”“内部信息”等,取得投资者的信任。

第三步:不法分子引导投资者登录虚拟网址或扫描二维码下载虚假APP操作。在投资者初步小额投资试水、获取低额返利后,继而引导其加大投资,当投资者意识到被骗,对方失联或已被拉黑,虚假投资理财网站、APP也无法登录。

三、防骗风险提示

一是核实机构资质。不法分子常常擅自冒用合法机构名称或使用与其近似、易混淆的名称以获取投资者的信任。投资者可通过中国证监会、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期货业协会官网查询合法机构名录,核实机构资质。

二是核实人员资质。不法分子常常擅自冒用从业人员姓名,未通过企业实名认证,以个人名义向投资者提供服务。投资者可通过证券期货公司、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期货业协会官网核实人员身份、查询从业资格。警惕不法分子以公司客服、公司员工名义添加个人微信、QQ好友的请求,警惕“一对一指导”“建群交流”或代为操作账户等服务。

三是核实网站地址。非法机构的网址往往采用无特殊意义的字母和数字构成,或在合法机构网址的基础上变换或增加字母和数字。投资者可通过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期货业协会官网,核实合法机构官方网站网址。

四是核实交易软件。不法分子开发假冒交易软件并通过使用与官方交易软件近似的图标、文字等,迷惑投资者,引导其登陆虚拟网址或扫描二维码下载假冒交易软件。投资者可通过证券期货公司官方网站、正规移动应用程序商店下载交易软件开展投资活动,不通过非官方途径下载交易软件,防范钓鱼软件窃取账户信息。

五是识别收款账户。合法机构均以公司名义对外开展业务并以公司名义开立对公账户。投资者应加强对收款账户的识别,拒绝向个人账户(含个人支付宝、微信等)转账。

六是警惕非法营销。现有法律法规严禁合法机构向投资者承诺“保本保收益”、夸大虚假宣传以及提供“代客理财”服务等。投资者应警惕“保本保收益”“代客理财”“内幕消息”等各类承诺,防范推荐场外交易或要求转账至第三方账户等情形。

七是保护个人权益。投资者应妥善保护个人信息,不向陌生人透露个人身份证件、账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发现非法机构及其网站和APP、电话、社交账号、从业人员等线索,要立即终止办理相关业务,收集保留相关证据,及时报警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