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财助手  > 财经新闻  > 正文

国资布局优化进退有据 战略性重组及专业化整合成看点

时间:2022-03-10   来源:证券日报

“进一步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既要调整存量结构,也要优化增量投向。”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资产评估协会副会长、中联资产评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树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着力通过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并购等手段,着力解决企业新旧动能转换中结构性矛盾突出、光刻胶和芯片等关键技术“卡脖子”以及缺乏创新等核心竞争力不足等问题。

一“进”一“退”

促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国有经济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可分别从两个维度来看。”毕马威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中心全国负责合伙人乔漠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布局优化角度上,央企要更加强调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提前谋划中国领先的科技战略产业和资源战略产业优势布局;地方国企优化布局则需要解决资源整合和地方债务风险问题。

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深入推进,国有经济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确实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仅2021年,一系列重大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相继落地。

乔漠认为,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方面,无论是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或是市场化的并购手段,均有望在今年继续深化。而从产业角度来说,诸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国家大力发展的产业,未来明显要“进”,而高耗能的制造业以及产能过剩等行业,则要考虑如何“退”。总的来说,央企、国企要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明确“进”和“退”的产业边界并设计不同的实现路径。“进”要解决产业整合,业务模式、资本化等发展问题,“退”也要实现产能转移、资产盘活再利用、人员分流等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有经济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效益的最大化。

毕马威中国国企咨询业务负责人江立勤称,对于战略性重组而言,要将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产业链中各具特色的产业能力,进行一体化统筹和组合。组的是最优科技技术和产业力量,是国有资本的最优资源,是全产业链条的航母级能力。而专业化整合的根本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因此,专业化整合应该首先以全产业链条的业务布局战略为指引,以专业人员为核心,搭建适宜的公司体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条路径出击

助推“双链”韧性提升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除了明确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外,还特别提出要“促进国企聚焦主责主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

“在产业链供应链问题上,应该致力于打造稳定可靠的供应链,补齐补强产业链断点,疏通产业链堵点,解决产业链痛点,切实提升产业链韧性,保障产业链循环畅通。”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看,我国在不少关键领域都还存在产业链断点与“卡脖子”等问题。因此,央企、国企亟须在产业链供应链的补链、强链、延链上发挥好带头示范作用。

以化工行业为例,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产业,其供应链、产业链稳定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谈及中国中化将如何在稳定供应链、产业链上发挥央企带头作用时,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中化董事长、党组书记宁高宁表示,虽然各个产业的供应链有所不同,但化学工业的供应链无疑是最强的,因为其各个环节联系紧密。不过,对于化学工业供应链来说,目前面临的供给冲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高端材料,二是关键技术。

“这个问题不是短期内就可以解决的。因此,从企业自身来说,还是希望能够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性产业链和产业网络,以面对供给冲击的问题。”宁高宁如是说。

必须要承认的是,当下,我国确实要面对来自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不畅的短期冲击和调整的长期挑战。

对此,范树奎认为,在促进国企聚焦主责主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方面,可从五方面推进:一是要构筑一个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特别是要关注现代产业链关键原材料、技术和产品等,完善应急预案,提高战略资源物资保障水平和技术研发实力,提高现代产业链生存能力。二是要构筑一个掌握核心技术的产业链供应链,要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牢牢掌握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重要材料等制约现代产业链发展的关键资源。三是要构筑一个聚焦核心主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如煤炭、电力、钢铁行业等,要按照产业的规律,形成全产业链联动和关键控制,提升产业竞争力。四是要构筑一个数字化的产业链供应链。通过加快产业链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并运用大数据分析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决策,建立健全关键预警指标体系和全链条风险预警机制,及时识别风险、优化调整。五是要构筑一个具有强大服务支撑的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完善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补断点通堵点的财政金融配套政策、生产性服务支持政策等,引导企业以产业链中的“链主”企业为重点,围绕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加大研发创新力度;鼓励支持社会第三方专业力量提供服务支撑,统一推行批量化链式服务模式,打通产业链供应链断点堵点。